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谋生与生活

来源:经济视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官方到民间,都认为经济不太好,官方强调要有底线思维,也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以免发生了手足无措。悲观会传染,别人都沮丧的时候,你也觉得前途黯淡。 其实我觉得不必,大

从官方到民间,都认为经济不太好,官方强调要有底线思维,也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以免发生了手足无措。悲观会传染,别人都沮丧的时候,你也觉得前途黯淡。

其实我觉得不必,大家都说经济糟糕,那么,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

失业总会存在,这也是经济的必然,属于配备资源的方式之一,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失业意味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人,养活不了这么多人,这些人需要重新学习,到更需要人的行业中去。失业对个体来说,很冷,对整体经济来说,又是运行的必要,就如冬天是必要的季节,虽然那时田里没有作物,但地力在恢复。

工作是不缺的,而且技术越发达,工作机会越多,因为组合要素增加了,机会也在增长。比如,传统媒体这几年经历了倒闭潮,但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就是一种)增加的就业机会,更多,更有趣,更有潜力。技术只是让你换了一个工作方式。又比如小小的外卖技术创新和网约车技术创新,谁能想到,它能提供那么多工作机会,而且是低科技、低门槛的工作机会。

工作还有更重要的一环,是人的观念,你得知道工作是什么,不然你怎么找得到?找到了也会失去。

恕我直言,我觉得很多人的工作观已经被带坏了,觉得工作就应该是轻松、好玩、有趣、钱多,这样怎么可能有工作?工作从来都是累、疲惫、重复、收入匹配能力就是公道。知道真实的工作,你就不会排斥,否则,观念与现实的割裂与冲突,工作一天你就痛苦。

人的生活中,应该有轻松、好玩与有趣的一面,但是,这点应该自己去找,你工作以外,还有大把时间,那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人之所以要工作,那就是因为有了八小时的赚钱,其他时间都是你的,可以用来陪伴家人,可以用来娱乐,也可以用来学习。工作是谋生,谋生是为了你梦想中的生活。

德鲁克和巴菲特都认为,好的企业,就是那种看起来沉闷乏味,不高大上,但是钱又挣得多的企业。大多数坏企业刚好相反,天天有新意思、新思维、新做法,三天两头演讲打鸡血,像开party,但钱一烧完,公司就垮掉。对于没有经验的菜鸟来说,坏企业反而更有吸引力。

上班谋生时,好好工作,下班生活时,好好享受,好好学习。一个人分得清这界限,工作会出色得多,机会也多得多。一些人失去工作、创业失败,就在于基本的工作伦理出了问题。

从官方到民间,都认为经济不太好,官方强调要有底线思维,也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以免发生了手足无措。悲观会传染,别人都沮丧的时候,你也觉得前途黯淡。其实我觉得不必,大家都说经济糟糕,那么,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失业总会存在,这也是经济的必然,属于配备资源的方式之一,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失业意味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人,养活不了这么多人,这些人需要重新学习,到更需要人的行业中去。失业对个体来说,很冷,对整体经济来说,又是运行的必要,就如冬天是必要的季节,虽然那时田里没有作物,但地力在恢复。工作是不缺的,而且技术越发达,工作机会越多,因为组合要素增加了,机会也在增长。比如,传统媒体这几年经历了倒闭潮,但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就是一种)增加的就业机会,更多,更有趣,更有潜力。技术只是让你换了一个工作方式。又比如小小的外卖技术创新和网约车技术创新,谁能想到,它能提供那么多工作机会,而且是低科技、低门槛的工作机会。工作还有更重要的一环,是人的观念,你得知道工作是什么,不然你怎么找得到?找到了也会失去。恕我直言,我觉得很多人的工作观已经被带坏了,觉得工作就应该是轻松、好玩、有趣、钱多,这样怎么可能有工作?工作从来都是累、疲惫、重复、收入匹配能力就是公道。知道真实的工作,你就不会排斥,否则,观念与现实的割裂与冲突,工作一天你就痛苦。人的生活中,应该有轻松、好玩与有趣的一面,但是,这点应该自己去找,你工作以外,还有大把时间,那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人之所以要工作,那就是因为有了八小时的赚钱,其他时间都是你的,可以用来陪伴家人,可以用来娱乐,也可以用来学习。工作是谋生,谋生是为了你梦想中的生活。德鲁克和巴菲特都认为,好的企业,就是那种看起来沉闷乏味,不高大上,但是钱又挣得多的企业。大多数坏企业刚好相反,天天有新意思、新思维、新做法,三天两头演讲打鸡血,像开party,但钱一烧完,公司就垮掉。对于没有经验的菜鸟来说,坏企业反而更有吸引力。上班谋生时,好好工作,下班生活时,好好享受,好好学习。一个人分得清这界限,工作会出色得多,机会也多得多。一些人失去工作、创业失败,就在于基本的工作伦理出了问题。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qikandaodu/2020/1029/767.html

上一篇:感性的力量:从年味说起 ——读吴晓波 《跌荡
下一篇:北京人的侃山(二)

经济视野投稿 | 经济视野编辑部| 经济视野版面费 | 经济视野论文发表 | 经济视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视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