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刘华杰:论博物学视野中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2)

来源:经济视野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论生活舒适度,论货币积蓄,肯尼亚人根本没法跟中国相比,但论野生动物的丰富度,他们绝对胜过我们,而且也胜过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这样的反差总

论生活舒适度,论货币积蓄,肯尼亚人根本没法跟中国相比,但论野生动物的丰富度,他们绝对胜过我们,而且也胜过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这样的反差总容易被解释为,非洲人懒惰、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不很发达。如果他们如我们一样发达,恐怕野生动物就会锐减。那么,我们是希望他们赶快发达起来还是希望他们永远不发达呢?好像有个矛盾摆在面前。不过,只有我们采取西方一元化的价值理念来看待这些现象时,才会发出疑问。在人类祖先发祥的非洲大地上,过去的人、现在的人都掌握着足够多的智慧,长久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成功标准和财富观念。他们没必要跟西方的、我们的一样。做一反事实推断:如果他们跟我们相似,他们就不会为地球、为整个人类保存如此多的角马、非洲象、瞪羚、斑马、长颈鹿、猎豹等。

黑人并非不狩猎,也并非不生产“货物”(暂且延用这个术语)。但显而易见,他们没有过分狩猎,也没有生产出过剩的产品。为什么?有人想到气候条件的不同。可是,地理环境解释不了相关问题,直到最近1 000年前,北欧各民族对欧亚大陆文明没有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他们只是由于运气好才生活在某一地理位置[4]。不努力、不思进取或者不够聪明,不足以公正地回答这样的问题。反过来还可以质疑我们:“为何你们那么拼命赚钱,难道活着就是为了导致生产过剩,进而无休止地破坏生态、环境?”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这样的质疑保准一开始觉得怪异,进而觉得也不容易回答。

戴蒙德说,从公元1500年开始,全球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把变化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一小部分人掌握了特别的技术和政治组织方式,最终导致世界上人类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凡是受西方影响的,最终都加快发展,而其他地方依然缓慢发展。所谓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是与此种差异发展相对应的一次又一次征服、流行病传播、种族大屠杀等事件,与此同时是语言种类的减少和财富的集中。按戴蒙德的思路,耶利之问涉及现代性的所有问题,需要几本书的篇幅来讨论,而且未必有一致的结论。如果采取收敛的进路面对耶利的问题,并且倾向于考虑环境史的背景,我们首先要考察清楚近代西方财富观念和其基本预设。

局部生态的偶尔破坏并不构成生态危机,持续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才导致危机。而且此危机的产生与对财富的变态追求有关。没有适合的助推手段,即使疯狂追求财富也未必导致危机。而在近代,这一切都准备好了。

在洛克看来,首先人是上帝的造物,人不具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生物的自由,除此之外人可以自由处置其人身或财产。人生而自由,人的生命不可剥夺也不可转让。洛克的这一思想对西方近代文明影响巨大。洛克的财产概念分狭义和广义两种,英文用词也不一样。狭义的财产用possessions、estates、fortunes、goods表达,指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产;广义的财产用property表达,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含财物、地产,也包含身心、生命、自由,还包含人的劳动及行为规范,即它是物质与身心的某种总和,而且具有排他性的属性[5-6]。“我的”财产(property)只能由我自己来自由处理,别人无权干涉,这种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大财产”的观念,反映了斯图加特王朝后期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思想家的一种现实要求。

洛克关于财产的论证有极强的基督教背景,也强调了“我的”劳动所起的关键作用。问题是,“我的”劳动何以可能?一项劳动凭什么可以署名“我的”?按洛克的说法,私有财产一部分是人劳动的结果,与国家政权无关。早在政府出现之前就存在财产,它不从属于政权,相反是政权赖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而政权的根据不过是人们所订立的契约。政治权力不是天赋的,而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大财产”(用来区别于狭义的“财产”)通过订立契约转让给国家的自然权力。但是,除了劳动者身心付出和国家政权因素以外,劳动还与什么有关?与生产资料有关,也与土地、空气、水、局部空间等都有关,总之与一系列自然条件有关,它们未必都计入生产成本,未必都算在了经济活动的“筹划”之中。即使考虑在内了,那么是在多大时空尺度上考虑的?考虑了近期影响也考虑了远期影响吗?远期影响考虑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分步细看一下。比照之前的“君权神授论”(君王对于其臣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享有绝对的、专属的和无限的权力),洛克的“大财产”权力主张当然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在论证过程中,洛克借用了“自然状态”和“契约论”的思想[6]。第二,上帝对人类这一作品的自我保存非常关心,希望人能持久生存下去,于是为人准备了衣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人一来到世上,即享有生存权,根据上帝的旨意和特许,人就具有利用万物的权利,可以享用肉食、果蔬、饮料及大自然提供的其他物品。从基督教的角度,这比较好理解,因为归根结蒂一切均为上帝所造,上帝有权作出特别的安排。第三,要想让世上的万物为人所享用,人们就必须拥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财产,即私有财产。其产生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人的生存与劳动密切相关,“人即是劳动的所有者”。在此,我们所关注的核心秘密出现了:人在大自然所提供的环境条件下,掺进了自己的无可争辩的所有物,即劳动,于是施加作用后产生的增益部分,除他以外其他人不得享有权利,这便是此人的财产。比如,山泉是大自然的东西,也可以说属于地球上所有的成员,但是某矿泉水公司来了,投入一部分劳动(还有资本),把泉水装入瓶子,运到超市中销售赚钱,所获得的利润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某些人的财产,这些财产是神圣不可剥夺的。再比如,“橡树的果实挂在枝头时,是为人人所共有的,但将其摘入篮中,它就属于采集果实的人了”[6]。好像都说得通,但是此过程经不起细致分析。某山泉“搬运工”的例子就不分析了,单看摘橡果的例子。这个例子非常简单,但是以现在的眼光看仍然有许多条件和环节值得分析。橡果没有被摘时,“为人人所共有”就有问题。第一,所谓的“人人”包括谁,一个村庄一个镇的人还是全体所有人?如果承认人人有份,如何在操作上体现出来?第二,凭什么说只是人人有份而不是大自然中所有的“主体”(笛卡儿以来的现代哲学是不承认这种泛主体的)都有份?除了人以外,松鼠、昆虫的幼虫、细菌等“主体”也要享用橡果,长久以来,在人类未出现之时就开始了,它们一直在享用着橡果,它们不可以宣称某种权利吗?上述第二点非常重要,特别是从非人类中心论视角看。非人类中心论考验着人的想象力、超越能力。无法演绎证明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孰优孰劣,某人也不可能保证始终从非人类中心论视角看待一切问题,但是强调有时可以甚至有必要从非人类中心论视角观察、思考仍然是重要的。在洛克那里,不可能有非人类中心论的想法,甚至也不是人类中心论,而是上帝中心论,至少名义上是上帝为一切作主,一切以上帝的名义行事。在洛克看来,对于摘到篮中的橡果,采集者付出了自己的劳动,采集者正当地使用了上帝赐予的使用万物的权利,因而他的所得是其个人的财产,这种私有财产不可剥夺。此过程中公共品转化为私有物品,劳动当然是关键因素,之后的劳动价值论也强调了这一点。但是长久以来政治经济学只强调人的劳动,而没有强调大自然的化育和成全。洛克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可以表示为:一般的自然条件+生产资料+劳动→私有财产+垃圾。这个公式并不复杂,如今的任何一位办企业的人都懂得其微妙,但是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通过劳动所得的“私有财产”可能并不那么理所当然、神圣。并非只有“劳动”一项对财产有贡献,还有诸多其他事物参与其中。虽然其中包含了工人的劳动、管理者的劳动,但是仅有劳动及生产资料,是不可能完成整个流程的。同样,在上述公式的右端,财产和垃圾同时生成,不可能只产出财富而不附带产生垃圾。垃圾要回到大自然,要影响他人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一般的自然条件”和“垃圾”不可或缺,但是经济学经常将其“外部化”,不作为内生变量来讨论,这就导致对环境的伤害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关注。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1005/662.html

上一篇:【地理视野】中国又一大型调水工程!解码珠三角
下一篇:众信旅游跌停 兴全趋势与兴全新视野为前十流通

经济视野投稿 | 经济视野编辑部| 经济视野版面费 | 经济视野论文发表 | 经济视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视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