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刘华杰:论博物学视野中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5)

来源:经济视野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博物学的视角看,财富与自然共同体为了可持续生存所共享的一种稳定性、丰富性联系在一起。与劳动当然相关,但也不主张过度劳作。过分勤奋的劳作

从博物学的视角看,财富与自然共同体为了可持续生存所共享的一种稳定性、丰富性联系在一起。与劳动当然相关,但也不主张过度劳作。过分勤奋的劳作可能破坏系统的适应性。而这与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明显矛盾。

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不限于洛克的财产观和契约权利观,还有近代科学的兴起。后者提供了强大、有效的认知手段,将人类从封闭世界指向无限宇宙,更使资本快速增殖和操纵世界方便地得以实现。西方崛起,全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军备竞赛和“智力军备竞赛”此起彼伏,关键赌注压在了科技创新上。儒家世界、佛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对科技的态度也不得不向西方靠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印证了科技对改造世界、增加财富的特殊作用。现代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求知欲发生转变,科学领域的非人性化成为许多现代不祥现象的根源。病态的人类行为导致生命系统出现功能障碍,负反馈的调节机制经常无法平衡系统的剧烈变化。大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为各种病毒的高效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现代文明人类分享了科学家、博物学家洛伦茨所述的八宗罪孽:第一宗:人口快速增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种内侵犯行为增加。第二宗:对大自然的疏远。科技快速进步导致生存空间遭到严重破坏,人的审美和道德出现退化现象。第三宗:人的种内恶性竞争将人变成手段而非目的。恐惧、贪婪导致人与人无限竞争,偏颇的价值观、进步观加剧了人类的紧张、忙碌。第四宗:情感冷漠。对不快的不耐受性、对快乐越来越不敏感,使得人类变得脆弱并渴望持续得到刺激。对舒适永无满足的人表现出一种“嗜新病”,商人抓住了这个机会。第五宗:遗传的蜕变。个体主义膨胀及人们对个体非分要求的持续容忍,挤压了群体利益。此外,驯化特征产生许多后遗症,如性早熟与幼态持续。第六宗:抛弃传统。崇尚科学的年轻人随意地否定包含着知识与智慧的传统。表现为持续的“生理嗜新性”,增加了代际仇恨,也使人变得愚蠢。第七宗:人类的可灌输性增加了。宣传工具很容易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致化,个性的丧失为营销和铁幕人物的控制提供了方便。第八宗:核武器及军备竞赛制造了末日情结[17]。

这里没法全面讨论上述八宗罪中的每一项是否真正成立,也无法严格确认它们中哪几项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相关,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它们多多少少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的快速增长,就直接作用于大自然,加上人类欲望的膨胀,大自然不堪重负。如果这八宗罪只是某个人文学者总结出来的,恐怕不足以令人信服,但是它出自一名杰出的、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因而没法简单地指责其反科学、反文明。也许八宗罪的某些条目可以合并,或者某个条目可以删除,但是总体来看,洛伦茨所反思的现象是存在的,他的见解颇深刻。其中展现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只是一部分问题,却是十分重要的。

洛克的财产观、韦伯的苦行天职观以及洛伦茨的罪孽观,似乎都很深刻,但是相比于近代起作用的笛卡儿哲学还是略低一些。笛卡尔开辟的“普遍数学”道路令世界上一切质通过量来测度,其主客体二分的哲学更是奠定了近代西方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环境伦理、生态文明研究都要对笛卡儿式西方哲学进行深刻反思[12,18-19]。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人类中心论、主流的认知过程,均与笛卡儿这种强势哲学直接相关。笛卡儿的这种哲学已经变得全球流行,想换种框架叙述都很困难,除非设想以前现代、非西方的方式看世界。“奇葩”的其实不是非西方的、传统的思维,而恰恰是现代的笛卡儿式思维。在笛卡儿看来,人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动物,如果还算动物的话。人与其他动物、万物之间隔着一层完全不可逾越的“防护层”。人是有理性的,而其他一切动物、植物、岩石、泥土、河流均没有理性。“我思”则是极其特别的动作,因为“我思故我在”。其他动物会不会思、会不会劳动、会不会认识、是否具有智慧,在笛卡儿看来完全是不应该问的问题,因为后者即使有也与人的完全不同。

笛卡儿的这一假定充分高扬人的理性,提升了人的地位,但是完全没有根据;最终它也助推了这样的信念:“人类不灭,天理难容。”他在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粗鲁划界没有任何经验基础,不符合基本的观察事实,与博物学、传统文化相矛盾。要想明白伟大的笛卡儿有多么偏颇,在此不必讨论笛卡儿的哲学论述以及哲学家群体对他的评论,可以借用一下盖娅假说创始人拉夫洛克(James E. Lovelock)的评论:“我经常对笛卡尔(儿)的主张感到不解:他把动物比作机器,因为机器没有灵魂,而人具有不巧的灵魂,能够知觉,能够进行理性思考。笛卡尔(儿)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似乎难以置信的是他会粗心大意到认为人才能意识到痛苦,而对一匹马或一只猫的残忍则不会造成任何后果,因为它们与桌子这样的无生命物体一样,不会感觉到疼痛。无论这是否是他的信念,这一可怕的念头对他同时代的很多人来说都是可信的,并且从那时起一直延续了很久。这表明一个封闭的城市群体的传统智慧,在多大程度上与自然界隔绝。我们希望这种疏远正趋于结束,并且希望电视上播放的关于自然史(博物学)和野生生命的很多精彩影片,会有助于消除这种距离感。”[20]这段话很通俗,不需要另外解释。拉夫洛克还专门提到博物学提供的形象内容有助于消除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隔阂。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几乎是所有博物学家的共识。修炼博物学的人,非常清楚几个基本事实:地球上所有生命有着共同的起源(博物学家达尔文首先猜测的,后来被科学证明);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非常相似,比如人与黑猩猩的基因有72%是一样的(1975年报道的99%是不准确的);人的行为与其他许多社会性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以外的许多动物也会制造工具,并表现出很高的认知能力和智能(比如围猎、预测);甚至人与冠状病毒(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有几分相似。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1005/662.html

上一篇:【地理视野】中国又一大型调水工程!解码珠三角
下一篇:众信旅游跌停 兴全趋势与兴全新视野为前十流通

经济视野投稿 | 经济视野编辑部| 经济视野版面费 | 经济视野论文发表 | 经济视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视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